AEBS SINGAPORE Episode 3
新加坡是多種族社會,主要是由三大種族構成,分別為華人,馬來人與印度人。而這種多種族薈萃的體會,除了可以在多國語言標示牌上看到之外,也可以在國內多種風格的建築看見。在這趟旅程中,我們住在Paya Labor的Champion hotel,當地的人種大多是膚色較黑的印度裔,我非常納悶為甚麼這個區域裡種族如此單一,在我的想像裡,新加坡的街道上應該充滿著不同膚色的人們,各自帶著微笑尊重彼此的文化,後來在與飯店櫃台閒聊時才知道,原來是因為這一區多為工地建設,因此需要雇用大量的藍領階級工人,而在新加坡社會裡,從事勞力工作的多為印度人。由於社會階級的分化,看似和諧的的種族融爐其實並非人們所想的那樣美好,種族間的歧視與分化比想像中來的嚴重。而一切就要從新加坡的歷史說起,19世紀初,印度移民開始湧入新加坡,至19世紀中業,新加坡華人已超過總人口的半數,因為橡膠的種植,加上工業發展需要人力,吸引許多華人前往移民。由於新加坡境內的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,人數又眾多,掌握了經濟市場,華人族群則屬於統治階級,印度裔移民大多擔任勞工階級,三個族群彼此有著利益或宗教上的衝突與矛盾。新加坡獨立至今,共發生2次大規模的種族暴動,一次發生於1969年,性質仍屬馬華衝突,另一次則在2013年,爆發點為喝酒鬧事造成傷亡,因而觸發的全國性暴動,新加坡政府在爆動平息後制訂了菸酒法,禁止商家在晚上10:30到早上7:00之間販售酒精飲料,除了領有政府合可執照的商家之外,皆不可以私自販售酒類,星國政府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減少酒精所觸發的鬧事行為,然而這對多種族衝突問題治標不治本,在政治、經濟與文化宗教等因素的糾葛之下,星國境內的馬來族群、華人族群與其他外籍族群使終維持表面上的和諧,潛藏在心中的仇恨因子仍未完全消弭,這也是兩次大規模暴動一發不可收拾的主因。在打破種族籓籬,減少分化帶來的歧視之前,光是禁止飲酒事變法解決問題的。
然而新加坡的多元種族也為這個國家帶來許多不同風貌。在飲食的方面,在各個food Court除了琳瑯滿目多國風為美食以外,都會設有伊斯蘭友善專區,使用不同顏色的餐具和分開的回收區,可以避免伊斯蘭的飲食禁忌因為food court 的集中管理受到影響。在建築方面,只有1.5個台北市大的新加坡,國內確有許多文化的分區,而各區的建築都各有特色:小印度,牛車水(中國城)以及蘇丹回教教堂附近的阿拉伯區,充滿了異國風味,若不是旁人提及,感覺就向身在國外一樣。在語言教育的方面,政府為了尊重多種族間文化的保留,官方承認四種語言,即英文、馬來文、華語以及坦米爾語。並且實施雙語政策,學生不僅以英語學習,也學習自己的種族語言,稱之為「母語」。母語的教學能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裡,保留獨有的文化價值觀,讓文化延續。